3月3日是第11个“世界野生动植物日”,今年的活动主题是“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”。3月1日,广东省暨河源市“世界野生动植物日”宣传活动在河源市启动,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。省林业局在现场正式启动广东中华穿山甲智慧保护体系建设。
为保护中华穿山甲,省林业局将在全省开展广东中华穿山甲智慧保护体系建设,通过增加监测单元和研究台站数量,扩大研究保护范围等方式,运用红外监测、卫星定位、无人机巡飞等监测研究手段,充分体现智慧监测、智慧识别、智慧分析、智慧管理的特点。
此次启动的广东中华穿山甲智慧保护体系建设,计划在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基础上,再设立2个分中心、5个野外科学研究台站、18个监测单元和一批监测点,其中在河源市和平县也设立了1个中华穿山甲野外台站,进一步完善对中华穿山甲的科学监测和数据库管理。
2020年,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,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,并在广东设立了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。据介绍,针对穿山甲监测,全省目前已布设红外相机690台,基本涵盖了穿山甲重点分布地区,已在16个地级市拍摄到穿山甲活动影像资料2万多份。
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,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,擦亮“两园两中心”国字号招牌,建立示范性保护基地,保护候鸟迁飞通道,保障野生动植物安全,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故事,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。
据了解,广东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,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、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。近年来,我省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与“百千万工程”融合推进,高质量打造华南国家植物园,建设全省迁地植物保护体系;高标准建设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,首次成功人工繁育穿山甲子二代,是全国穿山甲人工繁育最大种群;全力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,积极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和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;南岭国家公园、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取得新进展,建设示范性自然保护地104处,野外资源种群稳步增长。
近年来,活动举办地河源市大力实施绿美河源生态建设,全力推进绿美保护地提升等“六大行动”,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,全方位、多形式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,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