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作为、乱作为事件被曝光,被曝光或确认有司法腐败案件,被曝光涉黑涉案案件,发生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及社会安全事件,发生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行政执法案件……凡此种种,都是“长江三角洲城市法治指数”九大指标所含115项二级指标的“减分项”,减分所设指标最多可扣20分。
9日,每隔两年“打分”的长三角城市法治指数新一轮测评结果在华东师范大学披露。从整体来看,沪苏浙皖41个城市的测评平均分为78.23分,评级为良好。其中,上海、宁波、嘉兴、温州、南京、杭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南通、苏州等15个城市测评分数在80分以上,评级为优秀。

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,这项测评从依法治市、科学立法、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、全民普法守法、阳光政府、社会治理、营商环境、法律服务等9个方面的“一级指标”开展。“打分”依据公开可比,重点关注市政府、市人大、市人民法院、市人民检察院、市司法厅(局)等部门门户网站,加分或减分项则以国家级部门网站和中央主流媒体信息为据。
经各城市汇总,从省级层面来看,与2020年首次测评结果相比,三省一市的测评平均分均有所提高。其中,安徽上升最多,提高了5.08分;上海提高4.5分,浙江提高4.06分,江苏提高2.49分。此次,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首度将测评范围从原来的27市扩大至长三角全部41个设区的市。

指数测评采用等级评价,将城市法治建设水平分为A、B、C、D四个等级,分别代表优秀、良好、合格与不合格。除D级外,每个等级再细分为三级,以A等为例,分为A+、A、A-三级,总体形成四等10级的评价序列。
测评形成30余万字的《长江三角洲城市法治指数测评蓝皮书》显示,以城市为评价主体,上海、宁波测评分数超过90分,为A+级,继续处于引领地位。除15城获评优秀外,其余26个城市在70至80分之间,评级为良好。可以说,41个城市评级优良率达到100%。

不过,《蓝皮书》指出,长三角各城市在九大领域的法治建设水平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。在9项一级指标的“团体表现”中,6项评级为优秀,1项为良好。其中,营商环境、社会治理得分率高于90%,得到A+评级;其他优秀评级的指标还有阳光政府、公正司法、法律服务、科学立法。当然,还有1项指标为合格,以及1项为不合格,特别是在全民普法守法和依法治市两项指标方面,存在明显的短板。
长三角城市法治指数测评项目总策划、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院长刘平表示,“我们希望法治指数不仅只是一个评分,而是能够成为今后城市法治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依据和参考。”他表示,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将继续优化测评方式和标准,将法治指数测评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法治品牌,为区域法治化进程提供有力保障。
